国家有关部门应提前防范合同煤死灰复燃

发布时间:2013-12-06      新闻来源:和讯财经

   

 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涨幅进一步扩大,受年底电煤合同谈判影响,煤炭企业提价趋势有望延续。本周三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再度呈现连跳式上涨,比上一报告期上涨18元/吨,最新报收于594元/吨,已经逼近600元/吨整数关。受近期水泥价格连创新高、北方地区提前遭遇极端气候等因素刺激,煤炭企业借势提价,而真正让其大幅提价的缘由,还在于为年底电煤合同谈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。

 

  煤炭英才网专家认为,重点合同煤制度虽然已经被取消,煤炭市场化的进程表面看有所进展,但年底煤价上涨的态势已经为“新合同煤”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。若国家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加以控制,以重大国企央企为首的煤炭集团恐再度人为增加“霸王条款”,采购数量、采购年限、交割方式、采购金额等指标会出现人为操控,这将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竞争机制。因此,针对煤炭合同谈判的监察工作应及早开展。

 

  此轮动力煤价格上调并非企稳回暖的征兆,煤炭市场积压的多重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,海外进口煤数量减少、燃煤需求增多、中小煤企关停厂矿是支撑煤价回升的重要因素,而煤炭巨头“惜售”、人为提价的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。价格回升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映供求关系的有效调整,也无法加快产业链的整合升级,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扭曲整个煤炭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。由于国有煤炭巨头在煤炭行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,其对产销渠道、销售价格的控制能力较强,率先加价并不会大幅恶化企业内部的煤炭产销,只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下游产业的生存空间。

 

  不可否认,煤炭市场化的改革之路非常艰难,其间涉及国家有关部门、地方政府、国企、民企、下游企业等各方利益,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转。当下煤企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,如何帮助煤企转型已经成为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,若国企趁火打劫、依靠自身力量打压民企,则不公平竞争恐对煤炭产业造成致命打击。国家有关部门还应及早出台相关政策,杜绝“新合同煤”的出现已经迫在眉睫。

 

 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,中国宏观经济在“十二五”期间仍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。从产业链角度来看,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维持电力、钢铁、建材和化工行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,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增长,维持煤炭工业较高的景气度。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环境下,未来国内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,煤炭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得到根本改变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煤矿招聘         煤炭行业找工作    煤炭名企招聘


 

打印】    【关闭
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
技术电话:0755-86153989  销售电话:0755-26037283 客服信箱:kj@tmjob88.com